10月29日下午,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(生态环境学部)联合智能建造学院、山东航空学院科协共同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题交流会。会议特别邀请山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、科学技术处副处长(省局共建办公室副主任)范俊甫教授作题为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经验分享交流”的报告,报告会由科研处副处长吴涛教授主持。
报告中,范俊甫教授首先以科研管理者视角,系统梳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十年立项全景。他从年度获批项目数量、资助率波动趋势切入,结合各学部申报特点、不同项目类型(面上项目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)的竞争态势及立项人员结构特征,进行了多维度、深层次的数据分析,为在场教师搭建起基金申报的宏观认知框架。随后,范俊甫教授以2025年山东理工大学基金获批项目为实证案例,对立项人员展开精准画像分析。他从研究基础厚度、学科方向聚焦度、年龄梯队分布、性别比例构成及申报次数与获批关联性等关键维度进行拆解,用详实数据揭示了基金立项的核心影响因素,为教师们找准自身定位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在申报实操指导环节,范俊甫教授切换至“申请人+评审人”双重视角,全面讲解基金写作与申报的关键要点。他围绕评审流程与核心评价要素、选题策略与题目拟定技巧、研究团队组建与经费预算编制、报告正文各模块撰写逻辑,以及格式规范与排版细节等方面进行逐一解读。他特别强调,基金申报需秉持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工匠精神:既要以“常写常新”的态度反复打磨申请书,深刻理解评审逻辑;更要通过学术研讨会、同行互评等“多轮论证”机制广泛吸纳意见,避免“闭门造车”,切实提升选题精准度、方案可行性与逻辑严密性。
此次专题报告内容丰富、针对性强,让在场教师深受启发。大家深刻认识到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既是智力与学识的比拼,更是耐心与毅力的考验,唯有在“撰写—修改—论证”的闭环中持续精进,才能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实现突破。
生态环境学部、智能建造学院教师及校内其他学院相关科研骨干参加了本次报告会。
